杨骏彤:不刷题,不熬夜!“懒”孩子竟变身牛娃录剑桥 二维码
茫茫宇宙中,有一种神奇的生物,这种生物平常似乎看不见,但每年的录取季就会如雨后春笋般露出峥嵘。名校的Offer他们如探囊取物,他们不仅博学而且多才,十八般武艺他们似乎件件精通,各种竞赛摘金夺银,文能提笔武能上马。最为可气的是,他们看起来毫不费力。 他们好像是天生长着“学习脑”,又是各种自律自觉好习惯的拥有者,让他们能从最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,被顶尖名校精准地拥抱。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别人家的孩子。 在别人眼中,杨骏砼就是这样一个孩子,刚刚被剑桥大学录取,同学眼中的“大神”,剑桥眼中的人才,骏砼妈妈眼中却是一个——“懒娃娃”。 剑桥妈妈说 我家剑桥娃,曾是“懒娃娃” “周末回家补觉的时间,每天超过15个小时,能躺着就不坐着,能坐着就不站着,够懒了吧?”这是骏砼妈妈对他的画像。“他在上高三之前,回家基本上没有打开过书包(课外书除外)。” 懒——可能是老母亲们心头永远的痛。 “作业拖拉,有点困难就放弃,你让他们做什么,即使拎着耳朵时时刻刻的告诉他,他也根本不放在心上。”身边有朋友这样抱怨,学霸出身的老母亲一脸的恨铁不成钢,“我真的恨不能替他去使劲。” 但是剑桥妈妈的世界里怎么可能有这个字眼?难道不是克服了懒惰,战胜了自我,牛娃才横空出世的么? 来看看这个剑桥娃的成绩:小学成绩平平,小升初考试垮掉被打击。但初中之后,成绩飞涨。高中期间七门AP成绩5分,五门Alevel考试A*的成绩轻而易举就拿到手了。初中毕业之前,闲来无事的他顺手把国画全国金奖,机器人大赛亚洲区金奖,篮球、网球、羽毛球、游泳全都玩儿了。这像是一个懒娃娃干的事吗?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事实——其实“懒”是一个人类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,这个人性的“弱点”自带强大的能量,正面刚经常会一败涂地,用对了地方却有奇效。 看到这个词,我首先想到的是扫地机、拖地机、擦窗机和洗碗机,这些机器,应该都是因为懒才发明的吧!难怪有人说,懒,才是科技进步的第一生产力。 回到孩子身上,如果家长仔细观察的话就会发现,娃娃们并不是真的懒,因为他们玩的时候精神着呢!学习懒,只是因为没有动力。
缺点 放对了地方就是优点 你相信可“懒”也可以转化为学习动力吗? 骏砼的妈妈做到了。她不会回避孩子的弱点,甚至会让孩子学会偷懒: “很多家长,尤其是毕业班学生的家长,看不得孩子偷一点点懒,恨不得孩子24小时都趴在桌子上学习。但凡看见孩子偷一点儿懒,就开始叨叨个不停。人的大脑和身体不可能一直运转的。让其低效或者无效的连续运转10个小时,在我看来,还不如真正让孩子高效学习两个小时。” 骏砼妈妈非常清楚自己和孩子在做什么,偷懒的外表下藏着一个学霸妈妈的战略地图。 有效率的学习从来不是被驱赶着完成的。很多家庭还在打着消耗战,学霸妈妈们却开始打环保战,保护孩子的有效能量是她们的重要任务。 “在任何时候都要合理分配你的时间、情绪、心理健康和空间,这非常重要,尤其是当你缺乏睡眠时。如果身体缺乏必要的燃料,比如睡眠或食物,你的身体资源就不像其他时候那么丰富,所以保护现有的资源就变得极其关键。” 学霸娃们懒在消耗,勤在效率。骏砼用在学习上那“2个小时”的专注力高能无敌。 专注力 亦虎亦猫的家长模式上线 他的专注力从何而来? 骏砼妈妈也说自己懒,但如果你认为她是个“猫妈”,那可是个误会。 骏砼妈妈的“懒”是不跟孩子一起做功课,也从不辅导孩子作业。在探索和寻找教育的路径和方向上,她从来不偷懒,而且从未停止过自己的学习。 学霸妈妈往往亦虎亦猫,她们没有固定标签,战略战术根据孩子的情况而调整,给自己贴上标签不做改变的这种懒,她们是不屑的。 骏砼的妈妈曾经做过虎妈。在骏砼刚上小学的前两年,她对孩子进行了全程陪伴。孩子从小呼吸道不好,她带着孩子各种户外运动。孩子好动爱拖拉,她就要求孩子每天必须完成该做的功课,这是有明确目标的任务,并非多多益善。只要完成了这些,孩子想怎么玩怎么玩。
▲菲律宾潜水 ▲迪拜沙漠徒步 杨骏砼尝到了专注高效完成任务的甜头,也成了他之后高效学习习惯的开始。 对于时下流行的各种“速读速记”和“思维开发”的课程,她从来不会盲从,“我进入这个领域学习,并且去到世界脑力锦标赛的现场,担任了2017年世界脑力锦标赛的裁判。”深入了解之后,她觉得孩子并不适合这类速成的项目,而是需要从小一点点积累。 阅读是小火慢炖的功夫,她帮助孩子精选各类书籍,让孩子从小泡在书籍里,从童话到历史,从传记到科学......书房里整整六个大书架全是骏砼的书。 读书为日后骏砼形成专注力打下了好基础。 期许 你要去哪里?就要从哪里开始 但是骏砼再大些,尤其是到了初中,骏砼妈又拿出了“该懒时就懒”的法宝。 小升初是一个契机,让骏砼妈妈正视孩子的特点和梳理教育的路径。做了多年大学老师的骏砼妈,在传统教育和国际教育之间权衡,他们选择了后者。 许多家长向前看设计孩子的成长路径,实际上应该反过来,教育恰恰应该是从未来看现在。 有人说,你要去哪里?就要从哪里开始。这是一种“反转式”选择。 什么意思呢? 是不是说,“杨骏砼初中、高中就读康福外国语学校,康福的总校长是剑桥大学博士刘煜炎,他培养出诸多剑桥生,而杨骏砼也如期拿到了剑桥的录取”这样的逻辑? 或者是“杨骏砼小时候学国画,骏砼妈没有随便报一个美术培训班,而是带他去拜一个国画大家为师,而杨骏砼的国画也有小成。”这样的故事? 但简单的归因可能是思维陷阱,实际的逻辑不会这么简单。 有人说中国的家长陷入了望子成龙的怪圈。当父母发现自己比不上别人时,无意识之下,往往就会把愿望转移给了孩子。这种“父母焦虑”让中国父母天天提心吊胆,害怕孩子总是落后于人。因此,很多家长受不住这些教育压力,抓住各种补习班、辅导班的救命稻草,这个过程不仅家长自身痛苦,更无形中把压力传导给孩子,让他们也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。 在常人思维中轮回的模式,本身就让人很难“超越”常人的生活,很难不陷入内卷。 在遇到困局的时候,切换一下观测尺度和观测视角,也许能找到解法。 比起要他上一个什么大学,学会一门什么技能,骏砼妈妈会把她的期许放得稍微远那么一点,想要他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,拥有什么样的未来人生,更值得思考。所以她认定“赋能思维,打造未来需要的人才”这个远景选择了康福教育。 找到行动的理由,会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应该致力于何种事业。 反转 驱动力的小宇宙爆发 杨骏砼的成长,受益于另一个“反转式”——“反转式教学”的模式。 孩子懒怠于学,往往是缺乏动力,于是兴趣驱动变得很热门。 兴趣固然是个好老师,但“兴趣驱动”这个方法论,有一个最大的难题,就是孩子不产生兴趣怎么办? 从小到大,要学那么多知识,要做那么多事情,每一科每一事都要培养兴趣,未免太难了。 但如果抛开兴趣不谈,我们是否能找到其他学习的动力呢? 答案是肯定的,人做任何事的时候,都会追寻一些回报。就像在玩游戏的时候,游戏设计者会设置各种任务,让你欲罢不能,而刷任务很多时候并不出于你的兴趣,而是一种目标。 学习不能只靠兴趣驱动,有时候任务驱动学习更为高能。 如何寻找任务呢?其实生活中任务到处都是,生活中的任务驱动,工作中的职业强迫,学校中的以教为学都是任务。 图|杨骏砼(一排左四)初中时期全班集体照 杨骏砼所在的康福外国语,从初中到高中,贯穿一种“反转式教学”的模式,老师会在课堂上抛出任务,也就是要解决的难题,由学生们自己讨论解决,教师加以引导,最后大部分的知识是孩子自己把自己给讲明白了。因为小班制,每个孩子都有讲题的机会。杨骏砼的中学时期很多时间都在这种研讨中度过。 这也成了他跟老师相处模式的一种,一有时间,他就会找老师答疑。而老师从来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,而是跟他一起讨论,互相提问。然后他再带着任务去找资料,找方法。 骏砼的老师兼导师王志宏说,“老师的作用不是一本答案,而是一把钥匙,帮孩子打开一扇门,为他的思考,打开一个新维度。” 这种“任务”有回报么?当然有!以任务始,以任务终,在这个过程中,杨骏砼高效掌握了知识,提升了思维能力,收获了自主学习的能力,还感受到利他互助的快乐。 带着问题去阅读,大脑会主动去捕捉信息,知识好像是被主动赶进你的脑海里。而思维会从内而生,大脑给知识建立好了各种提取回路。 所以杨骏砼说,“我不用去背公式,用到什么就自己推导。” 中学阶段没有在外面报一个课外班,杨骏砼通过单纯的校内学习就取得了七门AP课程得5分,五门Alevel的A*的成绩,获得了剑桥大学的青睐,这个回报够不够大? 何况这种学习和思维能力,在他到剑桥之后,还会持续产生回报。 是谁成就了剑桥牛娃杨骏砼? 说了这么多,再回到开头那个问题,是谁成就了剑桥牛娃杨骏砼? 我们说到了家庭教育中妈妈的智慧,说到了路径选择的重要性,说了孩子专注力和内驱力的养成,说到了学校好的教育模式和老师引领的重要性,但这就是全部么? 当然不是。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,学校、老师、家庭都是重要的参与者。 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这个剑桥牛娃本人。 可能某天,你看到他坐在书桌前的学习时间只有2小时,但你不知道他已开启了anywhere的学习思考模式。 他不停地思考,不停地追问。批判性思维的过程给他带来了极大的享受,持自我怀疑,也许是通向真理的阶梯。 ▲杨骏砼高中数学笔记 “有一个问题曾困扰了我多年。我为什么要学数学?这并没有出现在教科书中。”杨骏砼说,“后来科幻小说《神秘的王座》中提到的黎曼几何和相对论的关系,让我受到了很深的启发:在我们探索科学世界的时候,我们的眼睛会欺骗我们,我们的耳朵也会欺骗我们,我们的鼻子也会欺骗我们,但是数学不会。在攀登那座叫做真理的山峰时,数学是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登山杖。” 探索越深入,他越来越感到接近数学的真正美学。他花了很多时间去探索经典和前沿理论的证明,虽不一定有结果也乐此不疲。 孩子的心智启动,就好像是一个巨大的飞轮,你不一定要一上来就转动轴心。飞轮周边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发力点。家长、老师、学校,兴趣、思维、能力,每一个小的任务都在转动它,不断地形成正反馈。随着他的成长,思考越来越多,飞轮早晚会转起来。 而当心智的飞轮高速旋转起来,真正成就他的,当然就是他自己。 未来,谁还能拦得住他们的脚步呢? END 撰稿:流年 排版:张晓旭 审阅:白岭 鸣谢:康福教师,杨骏砼家人
文章分类:
名校生
按钮 |